客流密度监测
毫米波雷达阵列与视频监控设备协同追踪乘客动线,实时生成三维热力图,识别高密度区域(如检票口、换乘通道)。
定位精度达0.3米,可区分个体移动方向与聚集状态。
环境光照补偿
部署照度传感器检测自然光强度,自动校准人工照明需求。
分区梯度调控
高峰模式(客流>80%容量):全照明开启,站台屏蔽门增加辅助光源
;
平峰模式:仅激活主照明回路,通道采用隔灯控制;
夜间模式:保留基础安全照明,亮度降至标准值30%
。
将车站划分为候车厅、站台、通道等独立控制区,依据各区域客流阈值触发不同亮度等级:
列车联动机制
灯光系统与列车时刻表联动:进站前2分钟提升站台照度,离站后切换至节能休眠状态
。
自适应调光算法
基于历史客流数据训练预测模型,提前15分钟预调节照明(如晚高峰车次间隔优化)。
应急强启保障
消防报警信号直连照明网关,强制点亮疏散路径灯具。
能源精细化管理
动态调节使地下车站年均节电28万度,节能率可达35%。